第一个脚印德宏信投
——忆1970年连队“两忆三查”教育
王成文
第六节
一场暴风雨,打开了战士们的思绪。
理论学习和诉苦活动德宏信投,有效地激活了自我革命、自我解剖的自觉性。大家把自己摆进去,直面问题,自我纠错,推进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接着,党支部因势利导,组织官兵以班为单位进行“三查”:查思想,检查官兵的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查斗志,检查官兵的战斗意志是否旺盛。查工作,检查官兵准备打仗的工作是否符合要求。
全连15个建制班共查出47个问题,党支部归纳整理为3个方面7个问题。把带共性的问题交给大家,展开“三讲三看”大讨论,即:讲学习,看作风;讲任务,看思路;讲初心,看成效。大家在学习讨论中逐步形成了共识:无论形势怎样变化,都要坚持继续革命不动摇的政治定力;无论条件怎么艰苦,都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不惧任何艰难困苦;无论环境怎么险恶,都要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种革命精神,勇往直前,拼命干革命。
在两忆三查教育的重要时间段,团政治处宣传股电影组放映员侯凤江(1969年3月甘肃玉门市应征入伍,1973年4月任8连1排副排长)和王汉修(1969年11月四川苍溪县应征入伍)为我们送来电影《白毛女》和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影片《白毛女》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喜儿的悲惨遭遇,激发了官兵对旧社会的仇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增强了革命意识和阶级觉悟。《智取威虎山》展现了人民军队在极端环境下,克服困难,依靠人民,与敌人斗智斗勇,取得战斗胜利。两部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警示和教育。它提醒年轻的官兵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发扬继续革命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
选择有关的,又能激活官兵革命精神的战斗故事配合教育,促使教育入耳入脑,不断启发干部战士继续革命的觉悟。
连长王兴武给干部战士讲述藏北3年平叛战斗的故事。8连参加了西藏2号地区、3号地区等战役战斗100多次,缴获轻重武器100多件,马匹50多匹,弹药一批,歼灭叛匪200多人。特别在门董寺作战断粮的情况下,干部战士“宁愿饿断肠,不杀群众一只羊;宁愿断炊烟,不烧群众帐篷杆”,成为部队拥政爱民、军政军民团结的精神坐标。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在“三查”中,干部战士开展“照镜子”,找问题,挖根源,谈危害,做自我批评。一班长王玉武(1968年3月从陕西临潼县应征入伍),自觉检查长期建藏思想不牢的思想问题。他说,我当兵扛枪为保卫祖国而来,没想到,入伍3年了,修了两年房,今年又种菜,这和农民有啥差别?在这当农民,还不如回家种地。“三查”中,他用老前辈出生入死打天下,建立新中国的事例,剖析自己的继续革命思想,表示要做革命战士是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带领全班练好武、种好菜,当好连队建设的好后勤。一旦祖国需要,带领全班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国家安全。
被生物学家界定为“生命禁区”的西藏边关的苦,那是不言而喻的。“备战备战,铺盖捆烂”。平时不打仗,也要经常进行适应性拉练和野营驻训。这些苦,是内地来的战士难以想象的。学习教育中,大家从先辈的英雄事迹和诉苦中受到的民族恨、阶级苦中悟出了许多道理,明白我们是革命战士,肩负边关安全,人民安康。平时,练好武艺当好兵;战时,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因为人民需要,所以,我们练兵备战须臾不能懈怠,已备烽火硝烟再起时,我们的刀够利,枪够尖,能够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战火再荼毒家园,确保人民不再受二遍苦,遭二茬罪。因为被人民需要,所以,我们时刻准备着,确保一声令下,无论什么条件下的军事任务、自然灾害、地质灾难,那么,绿军装就始终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人民生命的希望。
许多老战士自觉地检讨“3月底,4月初,打起背包回成都”的消极错误思想,表示,听党的话,扎根连队,继续革命,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未完待续)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成文:1969年11月陕西汉中市入伍,在西藏军区陆军11师32团3营8连战士、文书,3营书记,7连排长,32团2营4连副指导员,新疆军区步兵11师32团政治处干事,11师政治部科长,新疆阿合奇人武部政委,湖北省江汉油田人武部部长,政委。2011年退休。
博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