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尔德写作《道林·格雷的画像》后身败名裂,而郁达夫却因《沉沦》得到文化界支持?在文学事件的背后,也许存在着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着舆论的发展走向。在新著《漫长的革命》中,不同于作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朱国华深入文学事件现场,试图从“事件研究与思想实验”的角度,找到那双看不见的手。
近日在兰州大学举办的“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论坛暨《漫长的革命: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新书发布会上,兰州大学教授程金城提出,“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前瞻性命题。在人文学科中水果优配,文艺学具有跨文化跨领域的特殊性,其原创性更为重要也更加艰难。朱国华在《漫长的革命》中对学术原创的过往有理性的反思和未来的前瞻,对学术原创的关键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对学术原创有理论与实践结合、具体且有深度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和命题,其阐释具有引领性和可操作性,如关于“文艺学的中国生产”,关于“事件研究与思想实验”,关于“文学与思想实验之间的关系”等。
《漫长的革命》分为三辑,上编 “文艺学反思”,反思的对象既包括文艺学教材重建的方法论,也包括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文学理论性质的演变,还包括文艺学的本土化建设与未来展望。中编以郁达夫的《沉沦》、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刘海粟“模特儿”事件、鲁迅的《伤逝》为研究对象,对文学、艺术事件和思想实验进行阐释。下编访谈回归文学现场,集中展现了朱国华与同时代学者对于中国学术原创未来的朴质梦想:“我们需要一个漫长的革命,我们现在做的是为后人搭梯子或铺路的工作,进行学术资源的积累,把西方理论中国化,是我们需要长期做的事情。”
《漫长的革命》内页
朱国华在新书后记中坦言,这本书的三组文章在不同层面表达了他对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困惑及其尝试性的应对思考,“明火执仗地表达了对当下文学研究尤其是文艺学研究的不满,这背后是对我们的人文学科尚未跻身世界一流所产生的强烈焦虑”。在个案研究中,他思考的是文学研究的特殊性,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是具体而独特的存在,如何操作才能在文学研究中见出其普遍意义或价值,又该如何连接其特殊性与普遍性。
朱国华在新书发布会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评论家李伟长谈道,《漫长的革命》不仅是一部理论研究的著作,也是一本幽默的对话与行动之书。“朱国华既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水果优配,以及艺术史上的名家展开对话,也与同时代的学者展开深层对话,最重要的是与读者对话。他强调要将优秀的西方理论中国化,将优秀的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现代化,认为一个古老文化的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是一场漫长的革命,这也是学人和出版人共同的使命。”
博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