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盈策略,广州科技企业在权威榜单接连“刷榜”。
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业之星榜单上,44家手握“未来科技钥匙”的企业中,广州12家企业上榜,占榜单总数27%,超五分之一。其中,成长阶段最高的“火星”企业中,广州占了榜单3家中的2家,展现出“科技+产业+金融”的强劲势能。
广州上榜企业全名单(12家)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上,广州有24家企业上榜,这一数量相当于韩国和日本两国独角兽企业总数(27家),相当于波士顿(25家)或柏林(21家)等城市的独角兽企业数量,较洛杉矶(14家)多出近一倍。
表格由广州科技创新自制。信息来源:胡润研究院
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细胞单元”,其培育与成长不仅是城市创新实力的体现,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在广州,科技企业沿着“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链条渐次进化,已形成一支蔚为大观的产业生力军和创新主力军。
蓬勃发展:梯度培育体系实现量质齐升
科技型中小企业傲群新材料研发的耐极端环境的特种材料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为我国先进制造贡献力量;
高新技术企业云蝶科技推出“行知大模型”华盈策略,在数万课堂中整合知识资源,让稀缺教育资源普惠城乡;
“独角兽”企业黑格科技以3D打印技术引领智造变革,近期突破超高速光固化技术并实现规模化量产;
文远知行成为全球通用自动驾驶公司第一股,今年5月率先落成中国首个覆盖超一线城市核心城区的“全天时”24小时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网络……
文远知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车辆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
这些企业的创新实践正勾勒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图景。
当前,广州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已初显成效。2024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35万家,是2015年的1919家的7倍多;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700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8家,占全市境内上市公司约2/3。2025年全球独角兽上榜企业24家,居全国第四、全球第十一,其中希音位居全球前十。
数量提升的同时,科技企业的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虽仅占企业总量的千分之六,却贡献了全市近20%的企业所得税、近50%的工业总产值。全球首家“四证”齐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全球自动驾驶出租车第一股均出自广州,充分体现了广州科技企业在全球科技版图中不断增强的话语权。
修炼内功:高企发展迎来“双引擎”
广州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服务体系正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单点突破”向“体系化创新”升级,更注重科技企业“提质”。
该服务体系就像“全科医生”,帮助企业强“内功”华盈策略,通过加强高企认定后的持续辅导,引导企业规范研发费用归集、完善知识产权规划、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与技术对接等。这些服务,不仅是为了完成资质认定,更是为了企业能建立起规范运营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长成才”“不掉队”。
广州科技GI-系统首页。
同时,市科技局持续升级迭代“广州科技GI”信息平台,精准绘制科技企业画像,动态监测企业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情况。这为推动“高企规上化”“规上高企化”的双向培育路径提供了支撑,成为广州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一边是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实现“规上高企化”;另一边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企规上化”。
2023年,广州市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企业作为广州研发投入的三大执行主体之一,全年R&D经费达686亿元,占全市比重为65.8%,同比增长9.8%,有效发挥了创新主力军的作用。2024年,全市共有7049家企业获得各类知识产权4.78万件,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延伸触角:织密30分钟科创“服务圈”
传统科技服务存在资源分散、供需错配等突出问题。广州市科技局调研发现,很多企业存在政策获取滞后、技术对接困难等痛点,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普遍面临“找不到专家、摸不透政策、对不上资源”的困境。
2023年,广州市科技局启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建立“一区一机构”工作模式,推动形成“市级统筹—区级落地—机构执行”的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创新触角”,构建起30分钟科技创新服务圈,将服务延伸到全市各个街镇。他们并非简单的“政策传声筒”,而是陪伴企业成长的“陪跑员”。
“我们的服务强调的不是一次性申报达标,而是引导企业建立规范化运营的长效机制,如规范研发费用归集、完善知识产权规划、深化产学研合作等,这既是为了科技企业的培育,更是为了它们能走得更稳更远。‘一区一机构’模式的核心在于提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服务,做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广州市科技局企业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理念已经在实践中凝聚成了广泛共识。
2025年,广州市科技局计划举办100场以上科技政策“读懂会”、30场以上产业资源对接活动,推动科技政策精准落地,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合作桥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生态渐成:多元协同激活“创新雨林”
单兵突进难成势,对于科技型企业发展来说尤为如此。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广州的新经济、新产业创新生态加速成型,企业实践亮点纷呈——
小鹏汽车在国内率先实现“端到端大模型量产上车”。2025年,小鹏汽车计划继续投入95亿元研发资金,其中45亿元专项用于AI领域,目标直指“全民智驾”时代;
深海智人围绕深海机器人关键技术,逐步形成了世界上谱系最完整的海洋机器人产品线,涵盖新一代深海工作级机器人、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海洋通用机器人等;
奥松电子以国内首个智能传感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为支点,形成“材料—设计—制造—封装—应用”全链条闭环创新体系,在MEMS传感器领域树立国产替代的标杆;
奥松电子工作场景。
视源股份依托海量场景数据,用AI重塑教学范式。其产品已覆盖全国80%的中小学,正在重新定义教育数字化的未来形态;
亿航智能是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三证”齐全的企业,今年获批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标志着载人航空器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
奥翼电子发布全球首款超30寸电子纸动态屏,以高达18帧/秒的刷新率,攻克了电子纸动态显示技术刷新率瓶颈,推动大尺寸电子纸从静态显示迈向动态显示时代。
趣丸科技基于自研的三维生成大模型“Kiss3DGen”、语音大模型“MaskGCT”等全球SOTA技术,已分别开发出全球领先的AI产品“趣丸万相”和“趣丸千音”;
今年3月,广东省首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政策宣讲活动在广州举办;6月,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团也在广州启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州正撬动创新资源向企业加速集聚,同时,迎接更多科技企业扎根、生长、绽放,共同书写创新传奇。
南方+记者 李鹏程华盈策略
博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