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钻进利氏祠堂的飞檐恒财网,蝉鸣里混着孩子们的朗读声——你听过乡村书屋的“心跳”吗?
红领巾的尖角随着清亮的朗读声轻轻扬起,映着书页上跳跃的字迹,像一簇跃动的小火苗,悄悄点亮农家书屋的温暖灯火,让乡村阅读的种子在代际传承中生根抽芽。
7月1日,恰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书香润泽红领巾·悦读启航新征程”阅读示范活动在广州花都区花山镇新和村农家书屋(新和小学裕远书院)温情启幕——这间由新和村、区图书馆、新和小学“村馆校”三方共建的“小”书屋,正成为解码乡村振兴的“文化密钥”。
从“硬件升级”到“文化融合”:农家书屋的焕活实践
走进新和村农家书屋,室内干净整洁、图书整齐排列。“农家书屋阅览角”醒目地占据一隅,每本图书都印有“花都区农家书屋专用章”,通过区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村民查农业技术、学生看扩展读物,在家门口就能连上全区“文化大仓库”,既满足学生的“成长之需”,也覆盖村民的“实用之求”。
除了硬件升级之外,文化融合才是这间书屋的“灵魂密码”:醒狮元素的设计、70余位乡贤的“名人墙”、12本《利氏族谱》与书画家题字的字画,让传统文脉与现代阅读对话。
活动中,五(1)班课桌舞融合体操与醒狮的创意表演,六(1)班、(2)班《中国报告》的铿锵朗诵,以及啦啦操“三连冠”、速叠杯“市级赛夺牌”等荣誉,让阅读滋养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成长的自信。少先队员讲解的“诗配画”“书法”“读后感”等,更将阅读转化为少年的文化表达。
“农家书屋不只是读书的地方,更是孩子展示文化、传递自信的舞台。近年来,学校持续开展‘阅读+实践’特色活动,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恒财网,真正实现了‘以阅读滋养心灵,以实践传递自信’的育人目标。”新和小学校长的话,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得到印证。
从“单一存书”到“网络联动”:各方共建的破圈密码
过去,农家书屋常被看作乡村里“落灰的书架”。如今在花都,它们正蝶变为“会呼吸的文化枢纽”。
近年来,花都区以“一镇一特色”为抓手,推动农家书屋从“单一存书点”向“全域服务网”升级:新华街三华村首创“村馆校共建”,串联图书馆资源、学校阅读推广与村民文化需求,让图书“活”进日常;炭步镇藏书院村创新“农家书屋+文明实践+扫黄打非”,非遗传承与理论宣讲同频,让乡村阅读服务有“根”有“魂”;花东镇港头村聚焦“农家书屋+乡村旅游”,把书屋嵌入古村研学路线,实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双向奔赴……
新和村农家书屋作为“村馆校共建”的典型样本之一,整合区图书馆3000余册通借通还资源、99平方米古祠空间,通过学校每周阅读课、学生自主管理图书角等机制,让“有书”变“有人气”。
“这是农家书屋‘村馆校共建’模式的又一次成功尝试,充分证明了农家书屋不是孤立的空间,而是乡村阅读网络的‘神经末梢’——它像毛细血管般连接着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村民的日常需求,让优质阅读资源真正下沉到乡村最基层。”花都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示范引领”到“全域开花”:乡村阅读的振兴蓝图
新和村农家书屋的“出圈”,是花都区乡村阅读升级的缩影。据悉,未来花都区将以这类精品书屋为“种子”,通过强示范、促融合、活机制三大路径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落地生根”:以三华村、新和村等书屋为样板培育机制健全、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文化示范田”;深化“书屋+教育”“+文旅”“+非遗”等模式,让书屋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通过学校管理、志愿者服务、企业共建等方式破解“有书无人管、有屋无活动”痛点,让每间书屋都成为村民的“文化会客厅”、孩子的“成长加油站”。
据介绍,花都区委宣传部正在积极争取将新和村农家书屋纳入广州市“花城书房”体系。据悉,“花城书房”是由书香羊城全民阅读组委会主导打造的全民阅读服务品牌,通过“阅读+研究+惠民”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形成包含农家书屋、博物馆阅读室、公园书吧等多元形态的立体化阅读网络,推动构建覆盖全市11个行政区的“15分钟阅读圈”。
风掀书页,墨香飘散。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在书屋内外有序开展阅读活动,现场呈现浓厚的书香氛围,朗朗书声、翻页轻响与讨论交流声交织回荡,渗透进《利氏族谱》的每一页,正是因为少年的声音,那些被岁月沉淀的文字有了新的活力。
“感谢上级部门对新和村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持,这间融合了《利氏族谱》文脉与现代阅读的农家书屋,从此将成为我们村新的文化地标。欢迎大家常来坐坐,在醒狮纹样的书案前翻看书本,感受书香和乡音交织的夏天。”新和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一本本图书到一个个故事,从一间间书屋到一片片乡村,花都区正用阅读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最温暖的注脚——当农家书屋真正融入村民的生活、滋养少年的成长,乡村的文化根脉便扎得更稳,振兴的脚步便走得更实。
南方+记者 周甫琦
通讯员 花宣恒财网
博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